您当前位置所在位置:首页 > 留学国家 > 法国  >  国家印象  > 法国文坛简介
20世纪法国文学
来源: 编辑: 日期:2011-01-23 浏览方式:  浏览次数:3315

  安德烈•莫洛亚

 

  安德烈•莫洛亚(18851967)为法国两次大战之间登上文坛的重要作家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,莫洛亚应征服役,奉派至苏格兰第九师,担任英军与法国炮队之间的翻译联络官。其时根据军旅生活所见所闻,写成《布朗勃尔上校的沉默》(1918)一书,一举成名。

 

  战后莫洛亚离开工厂,潜心文学创作,长篇小说方面,著有《非神非兽》(1919),《贝尔纳•盖斯奈》(1926),《氛围》(1928),《家庭圈子》(1932),《幸福的本能》(1934),《乐土》(1945)及《九月的玫瑰》(1956)。另外,还出有短篇小说集《栗树下的晚餐》(1951)和《钢琴独奏曲》(1960 )。

 

  莫洛亚的文学成就,还特别表现在传记创作方面。所写传记,人物生动,情节有趣,富有小说情趣。在传记写法上,有过革新之功,其作品被誉为法国文苑里最好的几部传记,如《雪莱传》(1923),《迪斯雷利传》(1927),《拜伦传》(1930),《屠格涅夫传》(1931),《服尔德传》(1932),《夏朵布里昂传》(1938),《乔治•桑传》(1952),《雨果传》(1954),《三仲马》(1957),《巴尔扎克传》等。

 

  此外,莫洛亚还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,著有《英国史》(1937),《美国史》(1943),《法国史》(1947)等多种。

 

  由于多方面的成就和对文化界的影响,莫洛亚于1939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。1965年国庆,戴高乐总统颁令授予荣誉团一等勋章,表彰他一生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。莫洛亚的大量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,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。他一生笔耕不辍,精进艺事,认为“艺术乃是一种努力,于真实世界之外,创造一个更合乎人性的天地”。

 

  安德烈•保尔•吉约姆•纪德

 

  纪德 18691951)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。他生于巴黎,是独生子;父亲在巴黎法律学院任教授;母亲是富家闺秀,笃信天主教新教。纪德早年体弱多病,异常敏感。十一岁时丧父,由母亲扶养并给予清教徒式的教育,酿成了他的叛逆性格。从十五岁起,他对舅父的女儿玛德莱娜产生了纯洁的爱情;但是六年后,玛德莱娜拒绝了他的求婚。

 

  创作于1890年,于次年发表的处女作《安德烈•瓦尔特的笔记》,就是他给自己家庭和玛德莱娜的最后通牒,反映他这一时期的思想。1895年,他终于同表姐玛德莱娜结婚,但婚后生活并不美满。

 

  1891年,他由莫里斯•巴雷斯引见,认识了象征派大师马拉美,并成为罗马街“星期二晚会”的常客。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出他受了象征派和尼采主义的影响,全面扬弃传统文化与道德,摆脱家庭与社会的约束,宣扬独立自由和享乐主义。不过,纪德的文学创作走的是一条探索的道路,因此,他的作品充满矛盾而又互相矛盾,既宣扬了绝对的自由,同时又主张天下人都应当得到解放;既宣扬了狂热的个人主义,同时又歌颁集体的献身精神;即使他主张的享乐主义,也并不是庸俗的纸醉金迷的生活,而旨在发现自我,探索存在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,足见他是勇于剖析自已的作家。

 

  1925年,他去刚果、乍得旅行,目睹了非洲人在殖民主义统治下的生活惨状,回国后口诛笔伐,有力地鞭答了殖民制度。从此他的创作不再固守在美学与道德的象牙塔中,开始对社会问题发生兴趣,越来越关注苏联,并参加共产主义运动。1936年他访问了苏联,回国著文又否定了苏联的社会现实。

 

  纪德创作十分丰富,有的作品堪称法国现代文学的丰碑。主要作品有:《人间食粮》(1897)、《背德者》(1902)、《窄门》(1909)、《伊萨贝尔》(1911)、《梵蒂冈的地窖》(1914)、《田园交响曲》(1919)、《伪币制造者》(1926)、《新食粮》(1935)、《如果种子不死……》(1926)、《刚果游记》(1927)、《乍得归来》(1928)、《苏联归来》(1936)、《萨乌尔》(1903)、《康多尔王》(1905)、《俄狄甫斯》(1932)等。

 

  纪德的作品文笔清丽精湛,思想深邃细腻,语言温婉和谐,具有古典美。他始终是法国人民最喜爱的现代作家。

 

  罗歇•马丁•杜•伽尔

 

  杜•伽尔出生在巴黎一个天主教家庭。少年时代就酷爱左拉和托尔斯泰的作品,年轻时求学于巴黎文献学校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,杜•伽尔应征入伍,在一个骑兵军团中担任下士。

 

  杜•伽尔的创作从1906年开始。战前发表了两篇小说:《成功》(1910)、《让•巴洛瓦》(1913)。19162月从前线复员回到巴黎,同友人一起从事戏剧活动。1920年春起开始酝酿长篇《蒂博一家》。20年中完成8卷:《灰色笔记本》和《教养院》(1922)、《美好的季节》(1923)、《诊断》和《小妹妹》(1928)、《父亲的死》(1929)、《1914年夏天》(1936)、《结尾》(1940)等。

 

  1937年,“由于他的长篇小说《蒂博一家》所表现的强而有力的艺术性与真实性,——透过这些,他描绘了人性的冲突,以及当代生活的若干基本层面”, 杜•伽尔获诺贝尔文学奖。

 

  杜•伽尔首先是法国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,同时也接受了欧洲各国,尤其是俄国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的影响。他写小说十分重视历史事实和生活事实,把客观性作为创作的首要标准。但是他也很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。他在首次发表的小说《成功》中,借主人公的口提出,创作就是要“在大仲马和布尔热(法国心理小说家和批评家)之间穿行;像前者那样选择人物和历史题材,像后者那样剖析细微的意识,依靠材料再现人物;以历史画面写出心理小说。”

 

  杜•伽尔写人物心理,吸收了不少现代小说家,尤其是意识流小说家的新手法。但是,他笔下流动的意识,都是为人物的思想发展和性格特征服务的,绝无令人疑惑丛生的造作之笔。他的成功探索推动了现、当代法国小说的发展,有人称赞“他的创作比纪德和瓦雷里更加预示了今日的文学”。

打印本页 】 【 关闭窗口 】【 返回TOP
  相关阅读
 
帆之都国内分支机构
成都028-85566392
帆之都海外办公室
新西兰地图 新西兰:0064-9-6262218
  • 新西兰
  • 澳洲
  • 加拿大
  • 法国
资深顾问
  • 新西兰
  • 英/美
  • 意大利
友情链接
北京帆之都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 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41号院8-2号楼221室  京ICP备05085901号-1
学校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41号院8-2号楼221室
电话:010-51667188  E-mail:jamesz@fanzhidu.com  网站地图
Copyright © 2008-2022 FanZhiDu.com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  技术支持:北广艺

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964号